你聽過「斜槓(Slash)青年」嗎? 你想成為斜槓青年嗎?

斜槓青年通常被定義為青年的職業不再以單一職業為限,及不以薪資收入為主要工作價值的考量,而是努力嘗試擴展自身的各種可能性,擁有雙/多重的職業身分,創造出更豐厚的自我價值與生命歷練。

愈多愈多年輕人嚮往變成斜槓青年,此現象之原因可歸因於兩個方向:

一為青年族群對於工作的認知與期待,已經不再是侷限於薪資福利的好壞,而是偏向透過工作機會實現自我能力和夢想,此恰好與斜槓青年的價值觀相像。

另一為台灣青年生於最好的時代,卻於最壞的時代初入社會職場,除了需迎接高度的全球人才競爭力,亦需面臨台灣惡劣的勞動就業市場環境,起薪低(2017年初任人員平均經常性薪資約為27765元)、升遷無望、甚至還是約聘職缺,此一情況引發社會新鮮人相當高程度的不滿及不安全感,未來何去何從?成為多數現代社會職場新鮮人內在的疑問與恐懼。

此就業市場環境的各種不安因素與侷限,是否間接促成了台灣非經常性就業人口比例的增長呢?本篇即以台灣近年來全時正式就業人口與非典型就業人口試圖窺看一二。

 

關於上述提及之現況,我國政府宣稱其有正積極改善「非典型就業」之現象,並在行政院主計處發表的新聞稿中提及,近年來非典型就業工作人口比例增幅的趨勢已趨緩,認為目前我國就業趨勢偏向穩定發展之情況。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所提供的數據資料顯示:

  • 全時正式就業人口:2008年共計有9,763,000人(93.76%),2017年則共計有10,526,000人(92.89%)。
  • 非典型就業人口:2008年共計有650,000人(6.24%),2017年則共計有805,000人(7.11%)。

 

誠如上述的數據或圖示可支持我國政府的主張,我國非典型就業人口的成長趨勢漸緩,但卻不可忽視其非典型就業人口的比例,仍然是逐年成長的趨勢。如何提出適合的對策或方案,應為政府單位需盡快商討的議題,而非以非就業人口漸緩的趨勢作為忽略此議題之說明。

此外,此數據資料並未以我國真實勞動力人口為母群計算,需審慎思考此數據計算呈現方式,是否忽略了我國未就業、失業的勞動人口基數呢?在探討相關議題時,是否應全面考量我國勞動人口數呢?這個問題留給大家思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