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剛踏入研究領域的學生,若指導老闆沒有給你固定的題目或專案,往往會一時沒有方向,而慌亂的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時間。在開始進行研究之前,我們要知道甚麼是一個研究計畫,或是一個研究專案。

所謂的研究計畫(論文),便是透過探討前人的研究成果,接著透過縱向或橫向的延伸,作更深入(縱向)或是更寬廣(橫向)的探討,進而產出新的知識並將其延續給未來的研究者。因此,研究計畫的過程應該是:

命題->文獻蒐集->文獻歸納->Brain Storming(新的議題、方法、變項)->決定研究方法與工具->資料蒐集與整理->量化(統計)或質性分析->結果、限制與討論

一、進行研究計畫的第一步,便是確定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領域,決定領域可能會影響後續的所有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領域一般會與指導老師較為相關,或是自己本身有接觸的專長。

二、決定好方向後,研究者會透過搜尋資料庫(SCI, SSCI info…etc)大量搜尋過去文獻(一般而言,英文文獻品質較高),以便從過去文獻中找出可以延伸的新議題,這時大概就可以定出研究題目(包含研究假設與目的,也就是該研究想發現甚麼事情,了解甚麼議題)。此時,為了要探討新的議題,需要參考前人的研究方法是否可以沿用或需要修正,並且決定資料如何蒐集、實驗如何設定、問卷內容的修編、變項型態設定與統計方法的使用。由此可知,研究方法的決定,幾乎是後面資料結果的成敗之舉,錯誤的研究方法或使後面的努力前功盡棄(常常會看到學生使用信效度未驗證的問卷進行發放,最後結果一蹋糊塗)。

三、蒐集好資料之後,便是使用數據分析將結果正確解讀,一般社會科學常使用SPSS、STATA、AMOS與R進行分析,用的統計方式也會根據研究目的有所不同,此時數據解讀會十分的重要,研究者要對統計有足夠的熟悉度,才不會使結論呈現錯誤。最後,研究者將發現進行結論說明與探討,並闡述該研究不足之處,以供後續研究者繼續進行。

 

總結以上,研究的進行每個步驟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在前置的作業上多打下一些基底,會使後續的進行更不容易出錯,也會使結果更精準且有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