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研究中使用的問卷通常都會經過信、效度分析的檢驗,確保研究者採用的調查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但確實常忽略質性研究同樣也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因此永析統計彙整如下。

目前質性研究中比較常被提及,衡量質性研究的信、效度方法,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做為參考。

一、質性研究信度衡量方式

  • 內在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研究者蒐集與紀載的文本資料內容,需要與受訪者真實情境發生的情況、想法與感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並準確地描述研究者理解到受訪者的個人經驗或經歷,避免研究者以個人主觀的立場與想法,曲解或誤解受訪者的感受、想法與觀點。

 

  • 外在信度(external reliability):研究者在處理文本資料內容的步驟與方式需要具有可信度,亦即當不同研究學者採用相似或相同的方式和條件時,也同樣可以獲得相似的研究結果,如同量化研究中常被討論的,研究結果需具有可複製性之概念相同。

二、質性研究效度衡量方式

  • 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研究者對於探討的對象、議題或情境,所獲得的觀察與詮釋是否能夠精確地呈現真實的現象,具有高可信度(Credibility),亦即研究者是否能夠拿出明確的證據支持其論點,通常研究者可採用持續性的觀察、同儕探詢(peer debriefing)、採用三角交叉(triangulation)、自我反思(self-reflexivity)等方式,以提升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 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研究者分析出來的研究結果,應該可推論至母群體,或者是其他相似的情境,亦即研究結果具可遷移性(transferability),但有時候因為受到質性研究調查的限制,如選擇某特定少數族群接受研究調查,會受到選樣效應(selection effect)影響,導致研究結果不一致具有可遷移性,為此建議可採用三角交叉多元資料或跨個案比較,了解多方受訪者的情境脈絡,增加研究結果的可遷移性。

 

參考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7,29-50。

何金針(2004)。教育研究的效度問題探討。社會科學學報,12,47-82。

Bogdan, R., & Biklen, S. K.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Pearson Allyn & Bacon.

Cook, T.D. & Campbell, D.T. (1979). Quasi-experimentation: Design and analysis issues for field settings. Chicago: Rand McN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