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知識、科技與醫療技術快速進步,現代人的健康程度似乎沒有所有增長,本文以健康為切入點,說明臺灣近二十多來年的自殺數據資料。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提出健康不僅是生老病死而已,而是將健康的概念拓展至生理、心理與社會等三個層面所知覺到的安適感(well-being),根據許多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經歷人生重大轉變期時的健康程度普遍較低,例如家庭新生兒的誕生、孩子離開家庭求學就業、面臨重大疾病的發生等,若無法順利地從此重大變動中找尋到自我價值的存在,即相當容易浮現出自殺的念頭,最終發生憾事。

 

根據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在1994年至2017年的調查資料顯示,臺灣自殺人口數與比例隨著年代有明顯增長的趨勢,其中在1994年的自殺粗死亡率為6.9%,2006年的自殺粗死亡率達到近年來的頂端19.3%,至此之後,我國每年的自然粗死亡率至少都維持在15%以上,反映近年來我國人民自殺的情況並未有所改善或好轉的跡象

資料來源:http://tspc.tw/tspc/portal/know/index.jsp?type=2

此外,若將自殺人口依照年齡層分類,年齡高於65歲以上者的自殺粗死亡率高於其他年齡層族群;45-64歲年齡層的自殺粗死往率高於25-44歲、15-24歲以及小於14歲之年齡層族群;25-44歲年齡層的自殺粗死往率高於15-24歲以及小於14歲之年齡層族群;15-24歲年齡層的自殺粗死往率高於小於14歲之年齡層族群。由此數據明顯可發現,年齡層愈長者,其自殺粗死往率應會愈高,應多關注家中的長輩身心理健康狀態,然而若欲提出年齡與自殺粗死亡率有顯著的關係,則應再進一步透過統計分析驗證此假說

資料來源:http://tspc.tw/tspc/portal/know/index.jsp?type=2

若您發現自己或身旁的親朋好友睡眠、食慾、情緒狀態變化過大,建議您可向社區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尋求一些心理上的支持與協助,度過人生暫時性的黑暗期。